我一直很喜欢 Out of the Gobi1 的作者单伟建。他的三本书我都读过。他在文革时被流放到戈壁六年,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但从没放弃学习。没有放弃对更好未来的追求。在文革结束后他抓住了机会到美国留学,在金融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创立了亚洲最大的私募基金集团 PAG。他在母校旧金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2,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三方面:

  1. 坚持终生学习。他本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如果他在离开学校后没坚持学习就沒有后来的一切。
  2. 好的判断力(good judgement),他特别提到这比 Angela Duckworth 强调的毅力(grit)3更加重要。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没有人是生来就有好的判断力的,正确的决策要建立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所以这可以算上一条的补充。
  3. 运气。很多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没有意识到好运在其中的重要性。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保持谦虚,难以不断学习。

不少很成功的人都公开谈过运气在自己经历中扮演的角色。Charlie Munger 在 2017 年的一次演讲4中说,大部人只要每天起来后都努力做事,有一些自律并且持续学习,最终都会发展得很不错。但是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像成为总统或者成为亿万富豪之类的事,运气的影响太大,成功的可能性太低。Warren Buffet 也在回答一个关于资本增值税的问题时说,「卵巢彩票」恐怕是影响一生最大的因素,而他和 Charlie Munger 都赢了卵巢彩票。5李光耀曾经在采访中说胚胎形成的时候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特质的 70%,因为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教出来的。6我不完全同意他关于个人特质的观点,但那一刻除了决定基因外,更重要的还决定了后天的成长环境,确实对人的命运起到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我最早接触计算机从 DOS 用起,直到后来的 Windows 3.0/3.1、Windows 95。我中学时看了 Bill Gates 的传记和他本人写的《the Road Ahead》,他的故事也是最早让我产生创业梦想的原因。Bill Gates 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分和努力外,也离不开他出生的时代和家庭背影。他 13 岁的时候就读的湖滨中学由家长集资购买了一台可以访问通用电气西雅图分部的 PDP-10 小型机的终端。当时微处理器、Atari、Intel 都还不存在,他学编程的时候全美国没有几个同龄人能接触到计算机。他父亲是成功的律师,当时已经在做天使投资,她母亲虽然从没全职在商业公司任职,但是因为家族是很成功的银行家,在很多公司的董事会里。他童年时每天家里晚餐的客人不是 CEO 就是议员。后来他母亲与 IBM 董事长的社交关系也帮助他得到了 IBM 的合同7,这是微软起飞最重要的一步。在那之后微软的快速成功也很仰赖于合作伙伴的局限性和竞争对手的失误。微软一开始的重心在程序设计语言上,唯一的产品是 BASIC 的解释器,对操作系统并不重视。在与 IBM 合作的初期,他们推荐 IBM 去找开发 CP/M 操作系统的 Digital Research 合作。而 Digital Research 的 CEO 因为未知原因没有见 IBM 派去的代表,所以双方没有达成合作,微软只能另想办法。当时有一家当地硬件公司 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 克隆了 CP/M 用来测试 Intel 8086 处理器,这个操作系统叫 QDOS8。微软向他们购买了 QDOS,并雇它的作者来基于 QDOS 开发了 MS-DOS,而从它开始的操作系统成了微软帝国的根基。可以说微软的成功是非凡的天赋、正确的策略、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好运合力作用的结果。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哪怕是一些和别人比起来很小的成功,运气也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我从本科毕业后能去耶鲁读博,就是一件很巧合的事。我读本科的时候美国的研究生院对中国各大学的了解还不多,往往只会招收比较熟悉的几所学校的毕业生。耶鲁的计科系在那之前只招收过清华,中科大,南大这几所大学的学生。因为不了解其它学校的情况,所以 GPA 等也就无法比较。我能被录取,我后来的导师的推荐信起了关键作用。起因是我在本科时和他有一些关于他一篇论文的 email 讨论,后来又参加了同一个学术会议,他听了我的演讲后主动和我说如果我以后申请研究生院,他可以给我写推荐信。申请研究生院的人中,很少有人能得到这样被深入了解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自己的努力恐怕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我上大学时只是因为英语和计算机方面比别人先行一步,所以能有一些时间在本科就参与一些研究,开始写论文而已。以当时的水平能做的事很粗浅,真要有多出色的成果是不太可能的。当时没想到的一点是,我得到录取也算是给后人开了一条路,后面几年就能在系里遇到低年级的武大校友了。

明白了运气的重要性,就知道不是人人生而能得到平等的机会,在遇到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不能假没这种差别是聪明或努力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应该知道要善待弱者。我们这一代 80 年前后出生的中国人,父母都经历了文革,很多人受的教育有限,对下一代的教育也就不太重视。我遇到过有些比我聪明也比我努力的人在年少的时候因为父母的观念,或者迫于家庭的财务压力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有的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加上后来的机会,克服早年的逆境,有的就没有那么幸运。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极其幸运的,也很感念父母始终把我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生活上做了很多牺性。

当然,说运气很重要,并不是指它总是唯一决定因素,只能听天由命。运气和很多其他东西一样都是呈正态分布的,真正一直很倒霉和一直很走运的人都很少,而好运的人也不乏浪费很多机会的。单伟建说他是极度幸运的,这当然是很谦虚的说法。在宝贵的少年时期经历文革本身就是极大的不幸,而且他还因为和领导关系不好而失去了离开戈壁去求学的第一次机会,所以只能说有一些不幸中的大幸给他提供了关键机会,而他因为自己坚持学习抓住了机会。拿我当年申请研究生院来说,如果之前没有足够努力,既使得到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恐怕也没有优点可被看到。大部分人都是既有不幸,又有机遇。机会到来的时候,有准备的人更容易抓住。

大家向成功的人或公司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带着一种偶像情节,希望通过复制他们的所有特点和行为方式来复制成功。所以学 Steve Jobs 的 CEO 们往往先学到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学阿里等企业的公司,往往先学会了一种畸形的企业文化,因为最流于表面、最没有深度的东西最容易学。成功当然是值得学习的,但是需要分辨不同因素起到的作用:有哪些是因为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又具备了正确的条件,被时代的趋势所推动;有哪些是偶然事件;有哪些是主观作用。对主现因素,应该分清楚成功者是因此而成功,还是虽然如此但还是成功了。这样才知道该学的到底是什么。

不少略有小成的人,大概因为成功来得容易,同時又看不到偶然性的作用而认为自己有一套可复制的系统或者方法论可以高价教给别人。又或许他们其实很清醒,只是不想错过利用别人渴望成功的心态让自己更加富有或增强个人品牌的机会。

不久前一个朋友说有个曾在 IBM 做过中层管理者的人建入群费 200 的微信群教人职场和生活方面的经验。很快就有几千粉丝入群,后来大概觉得价格定低了,又建了一个入群费一万的 VIP 群,马上就有大几十人报名。现在可以说是学习最容易、成本最低的时代。无论哪方面的信息在互联网上都唾手可得,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当然,好的老师、课程、书籍是有价值的,因为虽然大部分信息都能免费找到,如果被组织成更体系化、更容易理解的形式,吸收起来就更快,也更容易让人得到启发。但是没有任何微信群是值一万进群费的。9

商业模式往往是以某种信息不对称为基础。互联网消除了很多信息上的不对称后,就有人人为制造出一种信息不对称的错觉和神秘感。卖成功学的人往往要用各种理论包装一番,因为如果看起来很简单就无法赚钱。成功的要点单伟建和 Charlie Munger 的几句话已经总结得很好,简单但不容易,如果能长期坚持就会比大多数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