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我计划今年至少要有一次远行,所以儿子放暑假的时候就带他到西班牙旅行了 22 天。大部分人都把比较长的休假安排在公众假日前后,但是因为儿子只能寒暑假出行,我就只能选天气炎热又浪费年假的7月了。
这次是 COVID 之后我第一次出亚洲。原本年初的计划是暑假带儿子去美国东岸,除了去纽约和华盛顿的博物馆外,还能回学校看望导师。可是 Trump 二次当选之后边境执法很混乱,带着孩子还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为好,就放弃美国选择了我一直很想去的西班牙。
我后面会抽空分别发文讲去过的每个地方,所以本文只说一些整体感受。
签证
整个过程里体验最差的应该算是办签证。现在办理申根签证要比疫情之前麻烦很多。上海的西班牙签证中心说是免预约,所以代理让我们就拿着资料直接去。我们到的时候还没开门,但是已经排起了长队。他们是先处理有预约的,再处理没预约的,没预约的还要每人交几百元的 VIP 费。所以所谓的免预约不过是创收的方式。签证中心的官网做得很烂,经常出错,再加上黄牛很多,一般人想预约也很难,要么找黄牛高价买号,要么自己刷好几天碰运气。排无预约这一队最前面的小哥说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前两次都是预约的人太多,完全轮不到无预约的。这么说并不是每天都能约满,却还是一号难求,不能不让人怀疑签证中心自己的人也参与到了黄牛交易中。所幸我们去的那天人算少的,但也是从早晨 8 点不到等到中午才轮到,浪费了半天时间。疫情前在北京办申根签证到了签证中心采完指纹就走,完全没有排长队的印象。
因为要自己递交材料,代理的价值其实就是提供酒店和机票预订单,如果能提前一些规划好行程,自己办理应该是没太大区别的。
摄影
我喜欢摄影,但是 2020 年之后一方面因为旅游较少,另一方面也懒得带重的东西,经常只带着便携的 Leica D-Lux 7 出门,但是 MFT 相机效果一般。这次想带全画幅,但一大一小出行大部分负担都在我这,所以得尽可能轻量化。于是我退役了快 10 年的 Sony A7m2,换了 A7CR。卖了 35mm/f1.4 的镜头,换成轻一半的 35mm/f1.8。另外还买了 Haoge 的金属遮光罩,它比原装的短,可以不用从像机上取下就一起放包里。这款遮光罩没有盖子,我自己设计并用碳纤加强的材料 3D 打印了一个,用起来还不错。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尝试长期只用一个 35mm 的定焦镜头。

这里是目前整理出来的部分照片。
行程
刚决定去西班牙的时候,我想的大致行程是 Barcelona → Madrid → Seville → Granada。所幸在 Reddit 问了一下,当地人都说 7 月的西班牙南部酷热,他们都去北边度假,所以我就只好尽量把行程安排在北部,放弃了很想去的 Seville 和 Granada。因为要在不太热门的城市里规划行程,对西班牙了解了更多,也去了一些中国游客通常不会考虑的地方。
San Fermin

我们这次去过的地方
对于这次的行程,我总体还是比较满意、觉得很充实很有收获的。只是高估了自己的精力,在炎热的夏天带着一个小孩跑的地方多了到后来还是挺累的,所以到最后一周的时候比较疲惫很期待回家。另外历史、文化和艺术需要一些人生经历和知识基础才会产生兴趣、懂得欣赏,小孩子对于建筑和博物馆兴趣不大而更容易被动态的东西吸引,以至于我们去了三个不同城市的水族馆。如果是安排得更加松弛一些,有更多机会去郊区爬山,或者去国家公园,可能会玩得更加开心一些。
交通和基础设施
西班牙给很多人留下一种西欧穷国的印象,但事实上西班牙是近年来欧洲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很好,这方面给我的感觉好于 GDP 更高的意大利,与之相应物价也不低。西班牙的高铁长度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毕竟国土面积比中国小很多),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很大,平原地区到处是风力发电场。他们和中国的交流也很多,我在旅途中遇到了好几个在中国学习过,中文讲得很溜的西班牙人。我在 Burgos 的同一天,房东的儿子恰好在上海。
西班牙虽然高铁线路很长,但是主要线路是以马德里为中心,区域线路以大城市为中心呈放射状。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在离得很近的两个地方没有直达的线路,要绕道一个更远的大城市转车。坐大巴也是一个选择,据说 ALSA 的大巴条件很好,不过我们这次去的小地方比较多,通常大巴班次很少,不好规划时间,错过了就很麻烦。因为带着儿子,我想尽量避免意外状况,所以除了巴塞罗那到瓦伦西亚和从 Zaragoza 回巴塞罗那的两段有直达火车的线路外都选择了开车。
在欧洲租车很少会拿到预约的车型,这次预约的是 Mini Cooper,取到的是 BMW。在国内开惯了电动车再开回油车还挺不习惯的。交通规则和国内最大的差别是红灯不能右转,另外在高速上大家都是在最右的车道行驶,只有超车会换到左边的车道,超完后马上换回右边,不像国内超车道只在理论上存在。
我出去旅行通常都会体验一下当地的公共交通。西班牙的公交对于非居民的方便程度基本和外国游客的数量成正比。比如 San Sebastián,虽然城市不算大,但是游客很多,只要上车刷信用卡就行。Zaragoza 虽然是大城市,但是不是旅游目的地,游客坐公交只能用现金向司机买票。
语言
在知名的旅游城市里,英语基本上足以应付,不过在国际游客较少的地方,大部分人是不会英语的,所以手机上的翻译应用很重要。另外即使在大的酒店,虽然前台都会英语,但是负责打扫房间和维修的职员很多不会英语。这次选择西班牙,一个原因是儿子在学校有西班牙语课,想带他感受一下文化,不过他基本上不肯开口。我自己在行前两个月用 Duolingo 学了两个月西班牙语,但只在打招呼以及看简单的指示牌时起了些作用,因为词汇量有限和发音不准,对于实际对话没太大帮助,还是得说英语。有一次在餐厅问厕所的位置,我先说 ¿Dónde está el baño?,结果对方露出很懵的表情,我再说 restroom,他才恍然大悟。
小费
原本只有美国有普遍的小费文化,因为服务业工资微薄,需要靠小费来补充。后来这种习惯随着美国游客传播到其他国家。在网上能看到很多人呼吁不要传播小费文化,因为对除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给服务员提供足够的收入是雇主的责任,如果形成给小费的习惯但当于提高了物价,也带来额外的麻烦。我一般会给帮忙把行李拿到房间的服务员小费,在餐厅吃饭时往往取决于当时兜里有没有数量合适的零钱,大部分时候就响应号召不给了。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有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酒店为了环保提供的饮用水通常是用玻璃瓶装的,所以带个可重复使用并且方便挂在背包上的水瓶很有用。另外西班牙大部分地方的自来水是可以直饮的,可以随时补充。
这篇先说那么多。后面我会抽空分段写一下这次的旅程,并把链接汇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