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LeanCloud 看 Parse 的关闭

这是对知乎上一个问题的回答:Parse 关了,国内的 LeanCloud 又何去何从?

这件事体现了在一个大公司中,一个产品的「成功」和「在它的组织内的成功」不一定是相同的。一个产品在它组织内的成功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方向、优先级、以及体量。

New York Times 对 Parse 关闭事件的分析是比较全面的:Facebook 收购 Parse 的时候,它的股价正处于低于发行价的低点,作为从 Web 起家的公司,还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移动广告收入,所以在非常急迫地寻找在移动平台的突破口。而 Parse 作为一个成功的移动开发平台,提供了一个获取新一代移动开发者和移动应用的机会。现在 Facebook 的移动广告收入已经占整体收入的 80% 以上,Parse 与核心业务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云服务要成为一个对 Facebook 有意义的业务,那就要达到可以和 Amazon、Google 抗衡的量级。Parse 是 Facebook 唯一的云服务,要达到 AWS 和 Google 的级别,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大量的人力、时间投入。所以不如把这个服务关闭,把资源都放到自己做得最好的业务上去。

一个大公司把一个被认为比较成功的产品关掉并不少见,这样的情况都有一些共同点。因为 2007 到 2010 年底我正好在 Google,所以对 Google Reader 的历程比较熟悉。这几年里有个笑话,就是每一年管理层都会威胁解散 Reader 团队以便把他们分配到另一个产品,所以大家有时会打赌今年公司会想把 Reader 的人分到哪里。比如 08 年是 OpenSocial,09 年是 Buzz。到 2010 年公司终于决定让 Reader 进入维护模式,并把团队都调到 Google+。这并不是因为 Reader 不成功。恰恰相反,Reader 在那几年里是 Google 最成功的社交产品。但成功对于不同体量的公司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义是不同的。当时 Google 的核心业务正受到 Facebook、Twitter 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对搜索的依赖而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对 Google 来说社交方面需要有能和 Facebook、Twitter 抗衡的产品,这不是 Reader 能做到的,于是就有了 Google+。而 Reader 作为 Google 最懂社交的团队很自然地被调到了 Google+。又过了两年 Reader 就被彻底关掉了。如果 Google Reader 是一家独立的公司,我想它很可能会远比后来的很多资讯类产品更加成功。可惜它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直得不到公司的资源支持,所以只能止步于一个 RSS 阅读器。

LeanCloud 在起步阶段的很多早期用户是从 Parse 迁移过来的中国用户,他们把 LeanCloud 作为 Parse 在中国的替代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LeanCloud 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超出 Parse 的范畴很多,包括 LeanMessage、LeanEngine、LeanCache 等等,逐步成为了可以完全替代应用的整个后端的服务。我们意识到 Parse 这件事会对开发者对于第三方后端服务的信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但归根到底,成败在于我们自己是不是能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最近正在落实一些提高服务稳定性、提高 SDK 品质的技术和流程上的改进。对 LeanCloud 的团队而言,我们不需要为更高的优先级服务,因为 LeanCloud 就是我们的全部,是我们的唯一优先级。这件事也说明了巨头旗下的非核心产品在可靠性和生命力上往往不如一家独立公司的能够得到所有注意力和资源的产品。Parse 在被收购前有多家 VC 希望参与它的新一轮融资(我就认识其中一位投资人),但创始团队还是决定卖给 Facebook 了。如果 Parse 仍是一家独立的公司,相信它会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继续发展。


最新文章

评论

Loading comments ...